首页 >> 租房准备

男士玉树地震震垮了校舍

2020-09-16 来源:延安租房网

玉树地震震垮了校舍,在各路救援队伍的帮助下,中小学纷纷复课,高原再次响起了读书声。

今天,世界读书日的到来,使神州大地又一次涌起读书春潮。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提出,进一步激发了全党、全社会读书的热情。

国民阅读呈增长态势

第七次国民阅读调查最新结果显示,2009年我国周岁的成年国民书报刊及数字出版物等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2%,比2008年增长了2. 个百分点,体现了国民阅读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其中图书和数字出版物阅读率均在上升,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数字。

但是,我国要成为阅读大国仍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比如,超过半数的国民对自己读书评价不高。有58.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只有1%和6.5%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或比较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范军认为,影响人们读书有三大因素:一是读者没兴趣、没能力、没习惯、没时间;二是书的内容雷同、存在伪书;三是在读书环境上引导不够、公共设施少、阅读方式改变等。

人们上阅读碎片的时间越来越多了。2009年,我国周岁识字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7分钟,而人均上时长每天为 4.09分钟,其中上阅读报刊的民只有18.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许多国际阅读专家认为,报刊阅读并不算真正的阅读,其浏览的是第二天就过时的碎片。真正的阅读只有读书。只有读书这种深度阅读才能将知识系统化地传播下去,使人类文明不断延续其辉煌。

实用性图书和翻新书、注水书占了相当比例。许多专家指出,读书是一种文化,不能太功利,读书是一种享受,不能太浮躁。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陆建德认为,如果整个社会实用阅读太多,出于兴趣爱好的阅读太少,这个国家真正要作出一些了不起的事情就很困难。他期望国民阅读的不是各种资质考试的准备材料和推销手册,而是非功利的,开阔视野、提高修养的像非洲艺术史、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或加拿大人曼古尔的《阅读史》。

专家们指出,我国人口基数大,就阅读人口来说,就人均拥有图书出版数量来说,目前还只能是阅读小国。我们只有有了一个广大的阅读世界,才会成为一个值得敬重的民族,一个真正的阅读的大国。

汲取人类优秀文化

读书读什么,这是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谈了自己的看法。

提倡读马列经典。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洪向华认为,金融危机之后,《资本论》重印数很高,这说明当今社会发生的现象可在马列经典中找到原因,马列著作中的基本原理没有过时。这对当前党政干部读书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谁的理论水平高,关键看对经典的把握,不能光从上搜索现成的答案。

重视阅读民族文化。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认为,现今,一些学校举办背诵古诗文活动,这对提高孩子的修养、人格教育和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同时也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长期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已经意识到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的问题,阅读本民族经典,还有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

提倡汲取人类知识成果。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吴波认为,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迫切要求我们学习汲取掌握人类的全部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不仅要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还要关注西方知识界的相关成果,比如乔万尼·哈里吉的《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的《中国大趋势》等。[NextPage]

鼓励青年人读科普传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不同年龄的人读的书不同。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这时应多读一些富有想象力的科幻书,这样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幻想力。科幻作品像霍金的《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最适于小学生阅读的是儿童文学作品和知识性的作品。青年人应多读一些探索未来人物的传记、科普作品,更多地了解未来社会文明、社会形态、社会生活等未来信息。

书香飘满中国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古人对读书境界的生动写照。在世界读书日到来的今天,中国亿万读者又掀起新的读书热潮。

阅读要从青少年抓起,这是很多人的共识。据跟踪研究,一个人如果15岁以前没有形成阅读的习惯,则一辈子都难以改变。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认为,广大中小学生都在读书,但是他们对图书缺少分辨的能力,成年人的判断力强,为青少年选择图书的权力应该有一部分掌握在成年人手里。令人欣喜的是,正确引导广大青少年读书的活动已经蓬勃展开。出版总署连续六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团中央以“英雄中国”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吸引了2000万青少年参加……

提供权威公正的荐书评书信息马国政府将针对那个国家有权调查黑匣子内容的问题,满足读者的需求。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表示,建立完整有效的书评机制是当下非常需要的。目前不少读者是在书店浏览看榜买书,还有的是通过媒体获得图书信息,在各种媒介上,专家学者负地推荐好书,势必会为读者提供实在的帮助。由众多理论专家推荐的“10种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今年,上推荐“我喜爱的好书”,将评选出大众喜爱的 0本图书。本报等其他媒体也多次推出每月推荐榜、年度图书推荐等,为读者读书提供了路径。

营造阅读氛围,建设书香社会。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表明,多年来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工程的效果开始显现,社会读书热度逐年升温。阅读节、读书月等活动已成为深圳、苏州等城市的名片和重点工程。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倡导读点经典,激发了重庆市民的阅读热;广东省委书记 亲自参与南国书香节,也带动了当地阅读风气。相信只要大家都读起好书,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这就是书香中国!

相关:

阅读过于“功利化”的隐忧

中新4月2 日电 4月2 日是又一个“世界读书日”。近年来,每到这一天,中国各地都会组织较大规模的读书活动,诸多媒体亦高度关注。然而一派热闹景象背后,“阅读过于功利化”等让专家忧心的现象却依然存在。

阅读窘境下的“读书日”:只是个“提醒”

据报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每年人均购书量不到5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有鉴于此,近几年的两会上,不断有代表、委员提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2006年,中宣部等11部委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出版总署也推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开展校园阅读工程等活动。几年下来,国民阅读率开始回升,过往的尴尬局面有了不小的改观。

尽管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国民阅读率有了一定改观,但整体情况仍不容乐观。调查显示,2009年,全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只有5.6%的国民知道身边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74.4%的国民表示身边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另有20.0%的国民表示不知道身边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65.5%的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NextPage]

全国政协委员赵丽宏曾经表示,中国人今天的阅读状态,令人堪忧,我们的国民年平均读书的数量,只有欧美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阅读在很多人心目中不是一件要紧的事,在一些人看来,读书和游戏享乐、赚钱升官没有关系,何必浪费时间?

为何在民众有读书诉求,政府推动的情况下,国民阅读整体情况仍不是十分乐观?

《中国文化报》报道指出,有人说,“读书日”年年办,阅读问题年年提,中国如今的人均阅读量相比很多国家仍然不甚乐观,那些宣传活动及概念的引进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读书日”的到来就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节日,热闹一阵就偃旗息鼓。对此,中国社科院一位文学研究专家表示:“知不知道某个具体的读书日其实并不重要。读书日只是一个提醒。”实际上,“世界读书日”等有关阅读的宣传、推广活动在推动民众读书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要让其迅速而彻底地改变社会的阅读现状也不太现实。事实上,“世界读书日”本身就是在面临“阅读窘境”时应运而生的一种措施,只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们的读书观念与习惯进行不断地引导、影响和推进。

另有评论指出,读书固然需要政府宏观的引导和督促,但读书毕竟主要是个人化的行为,最终得靠每个人自觉自愿地爱读书、多读书,而不可能靠政府一手“包办”。

专家学者担忧“阅读功利化”:背离阅读本身含义

有报道指出,当下,与功利性的阅读相比,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的阅读时常面临尴尬的受冷落局面。对于这类现象,一些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担忧。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詹福瑞表示,上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上功利主义抬头,读书氛围日益淡薄,青年们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下硬功夫读书。

有学者观察到,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以《杜拉拉升职记》为代表的书籍在此间获得广泛青睐,形形 的“升职记”、“营销三十六计”、“商战孙子兵法”之类图书受到都市白领追捧。

“这个时代的特征是阅读和实用相联系。”在学者王德峰看来,读书是为得到精神的交流和共鸣,而不是为谋取现实利益。功利的阅读,已经背离了阅读本身的含义。

数字化时代,阅读的未来如何

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日前发布。调查显示,中国国民中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占24.6%,比2008年的24.5%增长了0.1%。这其中,分别有16.7%的国民通过络阅读,比2008年的15.7%增加了1%;14.9%的国民接触过阅读,比2008年的12.7%增长了2.2%;1. %的国民使用其他手持阅读器进行数字化阅读,比2008年的1%增加了0. %,增幅为 0%。有专家分析,数字化阅读先进性的功能无法遏制,数字化阅读规模还会继续扩张。

本次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91%的读者阅读电子书后不会再买此书的纸质版,只有9%的读者表示阅读完电子书还会购买该书的纸质书版。对此,有专家分析认为,这对传统出版业是个强烈信号,稳坐钓鱼台的传统做法已经不灵了,大力进军数字出版将是明智之举。

尽管数字阅读率稳步提高,但也有分析指出,目前国际上对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关系仍然争论不休,对数字阅读的优点与缺点仍然不十分确定,对阅读的概念以及纸质阅读与新媒体阅读不同特点和功能的认识还有待深入研究。

另有报道称,2009年,随着电子阅读器在市场上的推广和图书数字化进程的加快,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式、易查询的特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青睐。络图书、电子图书不仅带来了电子书籍与纸制书籍之间的博弈,也使得版权问题愈显突出。[NextPage]

有关专家指出,在产业秩序尚不规范的状况下,络对原创作品的非法转载和制作,对虚拟电子读物的大量复制,都是常见而不易控制的。市面上销售的良莠不齐的电子书,存在很多版权方面的漏洞。很多站都提供免费的电子书资源下载,但这些站往往并非版权所有者。

还有专家对数字阅读所引发的“碎片化”、浅阅读增多现象表示了担忧。有人认为尤其是机器人技术的根本性挑战。,重络阅读、轻纸本阅读等现象影响了青年人的读书兴趣,已使读书成了一种被动和强制性的行为,无法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无尽乐趣。

(实习:罗谦)





软肝的药物有哪些
马鞍山治白癜风的医院
绵阳治白癜风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