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退房须知

石湾霍氏起于山西落足石湾

2019-12-26 来源:延安租房网

  美国佬叫陶瓷china,叫中国也叫China,外国佬认识中国就是从陶瓷开始的,陶瓷在中国的地位是很特殊、很重要的。中国的景德镇称为世界瓷都,江苏宜兴称为中国陶都,我们石湾呢,就是南国陶都,所以石湾也是相当有名的。民国时期,附近老百姓都叫石湾 小金山 ,因为附近的地方,张槎、澜石、南庄、乐从等,都是农村,农村 揾两餐 (基本温饱)不是问题,但少钱使(没有钱花销),所以就来石湾打工,赚一点工资,支持日常的开支,所以就将石湾叫 小金山 。

  我出生在石湾,从小就听我家里人说了很多石湾的故事。后来看了一些资料,了解了石湾更多的历史,对石湾也越来越有感情。我从小就做陶瓷,我是很热爱陶瓷这个行业的。你们也知道,做陶瓷是用泥巴,泥巴是一个很听话的材料,搞艺术搞雕塑,塑造个人物或者别的什么,手一捏就行了,可塑性和表达力都很强,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用它去造出任何你想要的东西,自由地表达你的思想感情。我对石湾对陶瓷是很有感情的,一直都有志向把这个地方搞好。后来我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再后来又到广州美术学院,我一直都想回石湾,一直想回来搞好这个地方,哪知道最后回来了那么难。别人一心往上爬说难,想不到我一心往下走也这么难。

  我先跟你们说说我们石湾霍氏吧。在石湾,我们霍氏绝大部分都是做陶器的。我们家就是一个制陶的世家,我老豆,我爷爷,我太公,历代都是制陶的。我爷爷是烧窑的,我老豆自己开厂,主要是做大盆的,名字叫 裕发 ,就是个家庭作坊,现在个体户的那种,我们几个兄弟和妹妹从小都要跟着帮家里的忙,家里还算过得去。当时石湾还是可以的,因为我们就生产一些日用品,沙煲罂罉这些,在那时都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不愁卖不出去,所以生意一直都很好。要说富裕也没有现在这么富裕,但也没有现在这么贫富悬殊,现在有些家财几百个亿,有些穷的,像我这种,连病都看不起。

  那时石湾是不怎么重视文化教育的,因为做缸瓦靠手艺,有手艺就能谋生,读书要做官才有用,不做官就没用。而学手艺的时间刚好就是读书的时间,所以一般都不重视教育。我自己比较特殊,因为一早参加劳动,解放后有了个工人身份,然后才有条件进了学校。那时读书读三、四年是很厉害的了,顶多就读个一年,会写自己的名字,会算术,知道怎么用秤和算盘就可以了。读书是去那种 卟卟斋 ,读私塾,读一些 人之初 、四书五经之类的。因为那些先生都是拿着戒尺 卟卟卟 地去敲不听话的学生,所以叫 卟卟斋 。

  我小时候也在这种学校读过,就是我们霍氏的一个家塾学校,叫太原家塾,原来就在南风古灶对面,现在已经拆了。为什么叫太原家塾呢?因为是我们的祖先从山西霍州迁到石湾后开的,一是为了后代文化教育,一是为了纪念故乡。那时的私塾,虽然读的是四书五经等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其实没太多的规矩,我们太原家塾也是这样。我们石湾做缸瓦的,一般都不是有钱的大户人家,不是富商,也不是官员,都是一些手艺人,劳动人民的家庭,所以对那些不是很讲究。我们不像那些大家族有家规,有很多的宗族观念。主要是要学一门手艺,可以为家庭分担劳动,分担一下家务,分担一下生活,将来自己娶老婆成家生仔,为自己创下基业。读书没用,我们又没钱做官。以前是讲考试的嘛,也就是科考,什么秀才、举人、进士,基本上都没有我们的份。那时候石湾人大部分都是文盲,就是由于这样的社会原因造成的。

  我们珠江三角洲的人大多数来自中原。在很久以前,珠江三角洲还是比较荒芜的,很落后,没有什么人烟,属于没有开发的蛮夷之地。后来北方发生了很多战争和饥荒,中原人往南逃难迁徙,慢慢的人才多了起来。南宋时期,这种中原人从北向南的迁徙活动,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峰。当时金人南下,宋朝迁都临安(今杭州),北方的中原人也跟着大批向南逃难迁徙。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这次迁徙也造成了陶瓷生产由北向南的重心位移。据说,很多北方做陶瓷的都逃亡到了江西、福建、杭州和我们广东这边,现在很有名的景德镇窑、龙泉窑、哥窑等等,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加快发展的。我们山西霍氏也是这时候逃亡到南方的,先是逃到广东韶关的南雄珠玑巷,后来又从珠玑巷南逃,最后就在珠江三角洲一带落脚。我们这一支,就落脚在石湾。

  为什么又要从珠玑巷逃过来最后逃到石湾来呢?就是因为 胡妃事件 ,这个是有资料讲的。南雄珠玑巷,在我们这一带人的眼里,尤其是广东、香港人的心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明嘉靖的《广东省志》说: 岭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 乾隆《南雄府志》也有说: 广州故家巨族,多由此迁居。 曾经有人做过调查统计,从珠玑巷移民到珠三角一带的家族,有797支,我们霍氏也是这797支中的一支。

  那时从珠玑巷逃到石湾的,除了我们霍氏,还有姓罗和姓何的,霍氏落脚在白牛岗(现名镇岗),罗氏在老鼠岗,何氏在章岗。原来在山西霍州,我们霍氏就是做陶的。霍州有霍州窑,霍州窑是历史上的名窑,是和陕西耀州窑、河北磁州窑、河南宾州窑等齐名的,而我们霍氏就是霍州窑的主脉,是主要的传承家族。落脚到石湾,发现也有人在这里做陶瓷,就在这里做回老本行了。

  我们霍家对于石湾可以说是起了一个带头的作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很早就过来了,带来了中原制陶技术,还带来了陶瓷的师傅舜帝。这个要说起来,要从霍氏这个姓和霍氏的发源地山西霍州说起。霍氏这个姓,起源于姬姓。姬姓就是周朝皇帝的姓,我们霍氏的始祖叫姬处,是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弟。后来周武王登基,把霍太山下的霍伯国(现山西霍州)封给姬处;再后来,武王的儿子成王登基,因为姬处是成王的叔父,所以被叫作霍叔处,他的后人就以霍为姓,我们姓霍的就是这样来的。霍氏在霍州县世代制陶为生,后来就形成了著名的霍州窑。霍州窑的所在地,就在《史记》里说的 舜陶于河滨 的那个地方附近,也在有名的仰韶彩陶文化附近。霍州窑做陶瓷的都尊舜帝为先师,石湾霍氏的一世祖霍正可,我们叫他正可公,就是带领我们霍家从珠玑巷逃难到石湾的那个人,到石湾为了纪念先师舜帝,带头起了石湾的第一个陶师庙。说霍氏把陶瓷师傅舜帝带到石湾,意思是说把尊舜为师这种信仰传统带到了石湾。

  霍正可还有两个弟弟,二可三可。从他第一代算起,到我现在就是二十八代了。从一代数下来,一代正可公把山西霍州窑制陶技术带到石湾,带头起了石湾第一个陶师庙。到第十代,又有个霍以善我们叫以善公的,起了南风古灶。所以说,我们霍家在石湾始终都是带头的。

  到明代,石湾陶瓷发展起来,我们石湾镇岗霍的势力也强大起来,附近有一些霍氏都来投靠我们。最有名就是广州霍氏,他们在元代的时候是做官的,后来明灭了元,汉人重新统治江山,所有给元朝做官的人都成了汉奸,不得不离开广州走难(逃难)。他们知道石湾有霍氏,有同姓同宗的兄弟,就来投靠我们。这些从广州来的姓霍的就是现在的社头霍,他们来了以后,也跟着我们一起做陶瓷。

  从明朝一直到民国时期,一直到石湾缸瓦分二十四行,我们霍氏家族一直都从事大盆行。你们都知道,石湾二十四行有十个大行,而在这十个大行里面,我们大盆行是排前的。大盆行做的是日用的大盆,厨房用的盆,那时生意很好,吃饱不成问题。虽然衣服有点烂,但是不会冷,如果天气太冷,我们还可以跑到龙窑里面去取暖。

  口述:霍流芝,84岁,工艺美术师,石湾日用陶瓷三厂退休职工

小孩上火吃什么
心绞痛症状
慢性肺心病常见心律失常